一、丹參的生長環境
喜溫暖、濕潤、向陽的環境(植株生長發育的適宜氣溫20-26)。土層深厚、質地疏松的沙質壤土。丹參怕水澇和積水,不宜種在地勢低洼、排水不良的地方;丹參喜濕也不能在過于干燥地種植。生長地區以相對濕度80%最佳。
二、丹參整地施肥
栽培丹參一般選擇2年以上沒有施用過化學肥料、農藥和沒有殘留有害物質的地塊進行栽種。丹參需肥較多。(不能過分肥沃,氮素不能過多,原因:氮素過多利于莖葉生長不利于根系發育),整地前每畝用土壤活化素150g和腐殖酸100g進行噴灑后,深耕25~30cm,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,降解殘留在土壤中的化肥、農藥和有害物質。同時于犁地前每畝施入優質腐熟農家肥4000kg、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50kg,然后耕耙平整做畦。
三、丹參分根繁殖
1、開廂起壟
選用色紅、粗壯、無病害的側根做種根(最好用上段和中段)。
平畦適用于土層深厚、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,畦120cm,行距30~35cm,株距30cm,邊上一行距離廂邊至少10~15cm,廂間排水溝深度10cm左右。
起壟適用于土層較淺的山崗薄地和水漬地,壟面寬60cm,行距30~35cm,株距30cm,邊上一行距離廂邊至少10~15cm,廂間排水溝深度10cm以上。
2、覆膜打孔
開廂1.2m采用1.5m黑膜覆蓋,起壟60cm采用80~100cm黑膜覆蓋。用直徑10左右的圓形空管或者蘭竹進行打孔。
3、分根栽種
左手拿捏整條丹參根條,頭上尾下,右手直接掰斷根條4cm一段,插入孔中,注意根條頭在上,斜插或直插入土,頂端與土平齊或稍低,插的時候統一靠孔穴一端,便于后期追肥除草。
若種根細長,在分根插的過程中采用頭尾兩段碰頭斜插的方式,提高出苗率,增加產量。
4、覆土
分根扦插后,必須用廂間排水溝的土覆蓋到空穴四周,起蓋種壓膜的作用,種根蓋土1cm左右即可,注意壓嚴黑膜孔穴四周,否則5~8月容易燙苗。覆土的同時可以順便將排水溝理深,深度20~25cm左右,疏通排水溝有利于雨季防根腐病。
四、丹參田間管理
1、查苗補苗
補苗寧早勿晚,使其盡快趕上已成活的苗;苗過密要間苗。
2、摘花
除留種地外,必須分批將花薹剪除,以抑制生殖生長,促進根部營養生長,其為丹參增產的一個重要措施。
3、中耕除草
每年需要進行3~4次。除草方法可用人工鋤草或拔草,或機械除草,但不能用化學方法除草。丹參的花期為5~6月份。在不收取種子的情況下應及早摘掉花絮。
4、追肥
丹參是一種喜鉀、喜有機肥的植物,栽培時除施足底肥外。
于第二年春季發芽后(4月下旬)追施一次餅肥50~100kg或優質腐熟農家肥1500~2500kg。
6~7月進行根外追肥,每畝復合肥35kg,
9月每畝40kg復合肥,適當補充鉀肥,或者直接選用高鉀的復合肥。
葉面噴灑葉面營養液和腐殖酸,每畝施用量150g。根外追肥葉面噴施應選在上午10時以前、下午4時以后進行,葉面噴灑要均勻,葉子正面、背面都要噴灑。
五、丹參病蟲防治
1、根腐病
5~11月發生,尤其在高溫多雨季節危害嚴重,可使植株枯萎死亡。
防治方法:雨季注意排水,發病初期用50%多菌靈或50%托布津800~1000倍液澆灌。
2、根結線蟲病
砂性重的土壤,因透氣性好,易發病。
防治方法:整地前每畝用98%必速殺7~10kg,撤施并與土壤混拌均勻,4~5天后整地,1~2天后即可移栽。
3、棉鈴蟲
幼蟲鉆食蕾、花、果,影響種子產量。
防治方法:可在蕾期噴50%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%西維因600倍液防治。
4、銀紋夜蛾
幼蟲咬食葉片,夏秋多發。
防治方法:可在幼齡期用90%敵百蟲800倍液或40%樂果1500倍液噴施。此外,還有蠐螬蚜蟲、地老虎等危害應注意防治。
六、丹參采收加工
無性繁殖春種的丹參于當年10-11月份地上部枯萎或明年春萌發前挖收。丹參根入土深、質脆易斷,宜在晴天土壤半干濕時小心將根全部挖起,先放在地上曬去部分水分,再抖去泥沙、剪去蘆頭,運回加工。丹參鮮干比3.1-4.1:1。丹參產品以無蘆頭、無須根、無泥沙雜質、無霉變、無不足7cm長的碎片為合格;以根條粗壯、外皮紫紅色,光潔者為佳。